羅墩村村貌。記者 蘭雷偉 攝
從龍泉城區出發,向西南行駛28公里,穿過黃墻灰瓦的畬鄉城寨,又高又寬的大門樓映入眼簾,龍泉市竹垟畬族鄉羅墩村便坐落于此。
羅墩村黨支部書記雷月榮駕駛小汽車行駛在村莊大道上,望著村子如今的一幢幢小洋樓感嘆道:“和過去土房低矮、土路坑洼的羅墩村大不一樣了?!?/p>
2007年以來,羅墩村依托茶葉、菌菇、特色文化三大寶貝,發揮優勢、做強產業,探索出了一條彰顯“綠色發展、生態富民”的鄉村振興發展新路,2021年集體經濟收入45.7萬元,是2007年的101倍。
一片茶葉富了一方農民
鐘桂根是羅墩村的種茶大戶,2007年,30歲出頭的他把20余畝荒山開墾成茶山,開始了種茶奔富。
“2009年,茶山有了第一筆效益,每畝純利潤有1500元?!眹L到種茶甜頭的鐘桂根不斷擴大種茶面積,10余年間,他的種茶規模從原先20余畝擴大到200余畝。
隨著種茶規模擴大,鐘桂根的茶生意越做越大,2015年創辦了家庭農場,生產加工后的茶葉遠銷上海、江蘇、山東等地,年利潤40多萬元,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茶商。
“每年4月前后是采茶最忙的時節,忙的時候要請100多人,采茶手藝好的一天能掙300多元,最低也有100多元?!辩姽鸶黄饋砹?,一大批鄉鄰在家門口也實現了增收。
近年來,羅墩村搶抓政策機遇,改造老茶園,新建規范化茶廠,建成省級生態茶園、茶葉專業合作社、茶葉加工廠,做大做強茶產業。
如今,這些“綠葉子”畝均產值突破萬元,不僅成為羅墩村村民增收的“金葉子”,還帶動周邊村莊300多村民就業,年獲工資收入150萬元。
現在,羅墩村還積極謀劃開發茶點、茶面、茶膳等茶飲食文化,鼓勵村民把茶文化融入到“鄉村美食”中,提升茶產業附加值。
一朵菌菇開出致富花
食用菌是羅墩村的支柱產業,全村現有村民211戶,從事食用菌栽培的有130余戶。
雷金連是村里栽培黑木耳的一把好手,從起初每年栽培一兩萬段到現在五六萬段。在過去的10多年里,雷金連經歷了從作坊到大棚的技術變革。
“以前我們都是家庭作坊,黑木耳存放條件不好,產量不高?!崩捉疬B說,由于技術、資金等因素制約,難于形成規模,效益無法保證。
2016年,羅墩村先后投入200余萬元改造提升了60多個原菌棚,大力引導村民建設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,黑木耳栽培迎來了春天。
“我們把原菌棚建好以后,再以優惠的價格租給村民,讓他們能有一個良好的環境進行食用菌栽培?!崩自聵s介紹。
“有了原菌棚真是太好了,不僅成活率提高,產量也上去了!”雷金連是第一批將作坊搬進原菌棚的村民,最早享受到發展紅利。2021年,雷金連租了兩個原菌棚,栽培了6萬段黑木耳,增收近30萬元。
近年來,羅墩村先后完成朝陽合作社秀珍菇生產基地擴建、山溪口黑木耳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,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,袋料香菇、黑木耳年產能分別達到5萬袋、40萬袋,年產值220萬元。
一盤歌會引來“活水源”
竹垟畬族鄉是龍泉市唯一一個少數民族鄉鎮,而羅墩村是其中4個民族村之一,村中畬族人數占比66%。
10多年前,羅墩村發揮民族特色文化優勢,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,開發設計了婚嫁表演、畬族歌舞、體育競技、龍接鳳、趕金豬、畬家宴等特色文旅活動項目,在豐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同時,又帶旺了鄉村人氣,游客紛至沓來。
今年71歲的鐘金秀,從小便是村里的鄉村文藝愛好者,自2007年發展鄉村文化旅游以來,她搖身一變成了鄉村旅游從業者,為遠道而來的游客表演唱山歌、織彩帶。
“村里現在像鐘金秀一樣的鄉村旅游從業者有上百人,唱山歌、織彩帶、跳畬舞樣樣精通?!崩自聵s介紹,畬族歌舞不僅唱來了人氣,也唱響了名氣,村里的鄉村旅游從業者時常被蓮都、云和、遂昌等地邀請去表演。
近年來,羅墩村改造更新了畬族文化傳承基地,常態化舉辦“三月三山哈文化旅游節”“音樂潑水節”“盤歌會”等系列文化活動,激活了鄉村旅游“一池春水”。
同時注冊農特產品品牌,統一銷售本地食用菌、粉絲、烏米飯、蕃薯干、李子干等優質農特產品,推進農產品轉化為旅游地商品,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有效轉化。2021年,羅墩村銷售農創產品額達150多萬元。
如今的羅墩村,正踏上“金光道”,生態農業、文化旅游方興未艾,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“共富新圖景”徐徐鋪展。
分享至 |